慶熙大學
Kyung Hee University
一姐妹去年剛從慶熙大學MBA畢業,上周聚餐時他掏心窩子說:"當年看著課表上密密麻麻的12門必修課,我還尋思不就是些理論課嘛。結果第一學期就被《戰略成本管理》教做人,光是作業成本核算模型就熬了三個通宵。"這番話道破了慶熙MBA課程的精髓——看似尋常的課程設置里,藏著讓職場人脫胎換骨的真功夫。
【慶熙MBA必修課到底學啥】
1. 戰略三件套:《企業戰略規劃》+《藍海戰略》+《數字化轉型》構成鐵三角。韓國三星電子前戰略總監親自授課,每節課都用本土企業真實案例拆解,比如教你怎么用"價值曲線分析"幫樂天集團優化零售布局。
2. 財務雙煞:《國際財務管理》要搞定三大外幣對沖方案,《管理會計》重點玩轉作業成本法。往屆學生最頭疼的Excel建模作業,往往要迭代20+版本才能過關。
3. 營銷新玩法:《數字營銷策略》教你在Kakao平臺玩轉私域流量,《消費者行為分析》則用韓劇植入廣告當教學案例。記得2023屆有個學員現學現賣,幫所在公司把面膜銷量翻了3倍。
【課程設置三大特色】
? 每門課必須完成企業實地調研,比如現代汽車工廠的流水線優化方案設計
? 小組作業占比40%,5人小組要包含中韓日三國學員
? 期中考試玩真的,去年《運營管理》掛科率18.7%
“老江湖”血淚建議:
1. 開學前惡補Excel高級函數和SPSS基礎操作
2. 周三晚上的《商業倫理》千萬別翹課,教授會隨機點名辯論
3. 小組組隊要趁早,避開"摸魚專業戶"
現在看這份課表,總算明白為什么慶熙畢業生起薪能到4500萬韓元(約合24萬人民幣)。人家把企業經營的核心模塊拆解成12把手術刀,每門課都在培養你解決問題的肌肉記憶。就像教務長說的:"我們要培養的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家,而是能馬上給企業開藥方的實戰派。"
慶熙大學MBA畢業難度實測:必修課掛科率高的三大學科
一、戰略管理:理論復雜+案例實戰雙重考驗
這門課被學生戲稱為“思維馬拉松”。教授不僅要求吃透波特五力模型、SWOT分析這些經典理論,還得在小組作業里用真實企業案例做方案。比如去年有個課題是分析韓國某電子巨頭的海外市場策略,光是數據搜集就要啃完十幾份財報,還得結合當地文化、政策做落地建議。
更“狠”的是評分標準——教授會直接拿業界高管的眼光挑刺。“邏輯不閉環?扣分!”“數據支撐不足?再扣!”有學生吐槽:“小組熬了三個通宵,對了只拿了B-。”掛科率常年維持在20%左右,想混日子?門兒都沒有。
二、財務分析:公式多到背不完,計算錯一步全盤崩
如果說戰略管理是“腦力活”,財務分析就是“體力+腦力”的雙重暴擊。現金流量表、資產負債表、杜邦分析法……光公式就有上百個。更崩潰的是考試題——比如給一家虛構公司的三年財報,要求2小時內算出流動比率、ROE,還要預測下季度資金風險。
這門課的教授以“細節控”出名。比如計算時四舍五入的位數錯了,哪怕結果對也要扣一半分。有學長分享血淚史:“考試時手抖把小數點后移了一位,直接掛科重修。”據統計,每年約15%的學生栽在這門課上,其中一半是因為“粗心大意”。
三、運營管理:Excel操作+數學建模逼瘋文科生
這門課堪稱“理工科思維”的試金石。從供應鏈優化到庫存建模,全程離不開Excel和線性規劃。比如有個經典作業是設計最優配送路線:給20個客戶點的坐標、貨物重量,用Solver工具算出成本最低的方案,還得考慮交通限行、車輛載重限制。
對沒接觸過建模的同學來說,光是搞懂“什么是遺傳算法”就能掉一把頭發。教授課堂上的名言是:“MBA不是培養理論家,而是能動手解決問題的人。”考試時經常出現“限時建模型+手寫推導”的組合拳,掛科率穩定在18%上下。不少同學考前瘋狂刷題,甚至自掏腰包買網課補基礎。
其他隱形難點:別小看“小組合作”和“課堂參與分”
除了這三座大山,慶熙MBA的考核規則也很“磨人”。比如小組作業占30%成績,如果遇上劃水的隊友,全組都可能被拉低分;課堂發言次數直接掛鉤10%的分數,內向的同學得硬著頭皮搶話。有畢業生調侃:“在這兒讀MBA,臉皮厚度和抗壓能力至少翻三倍。”
另外,教授們對“原創性”要求極高。作業查重直接用Turnitin,引用超過5%就算風險,想抄模板?分分鐘被約談。所以熬夜寫報告成了常態,圖書館凌晨兩點的燈光里,總能看到MBA學生對著電腦撓頭的背影。
寫到這里,相信大家對慶熙MBA的“生存難度”有了更直觀的感受。如果真打算挑戰,建議提前惡補財務建模和Excel,再練練臉皮——畢竟,能扛過這三門課的人,畢業后遇到啥難題估計都能淡定一笑了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科英布拉大學mba全球矚目,申請全解析,費用公開透明,必修課程一覽
臺灣大學mba解析,升職捷徑(臺灣大學mba學費情報,熱門必修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