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維里亞那天主教大學
Pontificia Universidad Javeriana
"哈維里亞那天主教大學的MBA到底學啥?花這錢讀出來有用嗎?"作為去年剛畢業的"課代表"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說說大實話。
第一學期剛開學我就被課程表驚到了,必修課居然有《拉美商業文化實景模擬》這種硬核課。每周都要和同學組隊演情景劇,記得有次我們組把哥倫比亞咖啡貿易談判演成了小品,教授當場笑出眼淚還給加了分。這種活學活用的課程設計,確實比單純背書有意思多了。
重點說說大家最關心的三大"殺手課":
1. 跨文化管理課要背20多國的商務禮儀,考試時得在10分鐘內辨認30種不同國家的名片格式,當時全班哀嚎一片
2. 供應鏈實戰課每人發個模擬公司,我為了搶虛擬港口差點和墨西哥同學"打起來"
3. 商業倫理案例分析,教授專挑那種兩難抉擇的案例,有次討論到凌晨兩點小組還沒達成共識
學費方面確實不便宜,但算筆明白賬:教材費包含在學費里,這點比很多學校良心。我對比過同級別院校,他們的企業參訪要額外收費,而我們有6次免費的企業實地考察,去的都是跨國公司的當地分部。上個月有學弟告訴我,他們小組作業直接幫某快消巨頭做了個市場方案,后來真被采用了!
要說最值回票價的,絕對是教授陣容。我的戰略課教授是給波哥大市政府當顧問的大佬,有次他直接把市政府真實的城市規劃案拿來當課堂作業。現在想起來,那些熬夜改方案的經歷,確實讓我的實戰能力提升不少。
給正在考慮的朋友三個建議:
1. 西語不好的要提前惡補,雖然授課是英語,但小組作業經常要用西語交流
2. 時間管理差的慎選,我們那屆有個同學因為趕作業連續吃了兩周泡面
3. 喜歡傳統授課模式的可能會不適應,這里三分之一的課程要跑校外做調研
結業那天教授說的話讓我記到現在:"這些必修課就像商業叢林生存包,未必每樣都用得上,但關鍵時刻總有個工具能救命。"現在做市場總監,處理跨國合作時還真經常想起課堂上的那些案例。
哈維MBA申請“躲坑”秘訣:這四種人千萬別跟風
第一類:純粹為了“鍍金”的人
有些人覺得,讀個MBA就能讓簡歷“閃閃發光”,升職加薪指日可待。但現實是,企業招聘時更看重實際能力,而不是單憑一紙文憑。尤其是哈維這類學校,課程強度大、實戰要求高,如果只是為了混個學歷,大概率會學得吃力,對了還可能因為投入產出比太低而后悔。
更關鍵的是,MBA的學費和生活成本不低。如果只是為了面子工程,不如把這筆錢花在更實際的地方,比如專業技能培訓或者行業資源積累。
第二類:完全沒想清楚職業方向的人
MBA確實能拓寬職業選擇,但前提是你得有個大致方向。比如有人想轉行、創業,或者突破現有崗位的天花板,這時候MBA能提供資源和人脈。但如果你連“自己想做什么”都沒搞明白,讀MBA就像在迷宮里亂轉——課程多、方向雜,反而容易更焦慮。
身邊就有朋友,讀了一半才發現自己不適合金融行業,結果硬著頭皮學完,說一千,道一萬還是回去做老本行。時間和錢花了,收獲卻有限。
第三類:經濟壓力大,指望靠MBA翻身的人
MBA的回報周期其實很長。雖然畢業后薪資可能上漲,但前期投入的學費、生活費和機會成本(比如辭職脫產)加起來,沒個三五年很難回本。如果手頭緊張,甚至需要貸款讀書,這種壓力會直接影響學習狀態,甚至導致心態失衡。
尤其對于工作年限短、積蓄不足的年輕人,建議先積累行業經驗,等經濟基礎穩固了再考慮。畢竟讀書是為了“錦上添花”,而不是“雪中送炭”。
第四類:抗拒團隊合作,習慣單打獨斗的人
哈維MBA的課程設計非常注重小組作業、案例分析,幾乎每門課都需要和同學頻繁溝通協作。如果你不喜歡分享觀點,或者總覺得自己“一個人就能搞定”,可能會覺得這種模式特別累。
更重要的是,MBA的價值之一就是校友網絡。如果全程封閉自己,不主動交流,等于白白浪費了結識行業資源的機會。這類人即使申請成功,讀下來也會覺得“性價比不高”。
對了說句大實話:
MBA從來不是人生的“救命稻草”,而是給有準備的人提供加速器。要不要申請,關鍵得看你的現狀和目標是否匹配。如果上述四種情況你中了任意一條,建議先緩一緩,想清楚了再行動。畢竟,適合自己的路,走起來才更踏實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維也納大學mba培養個人潛能,聊聊費用與潛力!(維也納mba學費與個人發展)
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mba拓寬人生領域,聊聊學費與前程!(布宜諾斯艾利斯mba學費與職業前景)
愛荷華大學MBA這個專業有什么優勢,怎么報名?了解學費,必修課程是什么
阿肯色大學費耶特維爾分校mba亮點大揭秘,申請攻略,費用全解析,必修課不可錯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