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特雅大學
UCSI University
在后臺收到很多私信問馬來西亞思特雅大學MBA課程值不值得讀,尤其是對在職人士來說,必修課到底會不會耽誤工作。今天我就以“上岸人”的身份,掰開揉碎了給大家講講這里的門道。
先說課程設置,和國內MBA最大的不同就是"寬進嚴出"。別看入學門檻不算高,但想混日子拿文憑的趁早打消念頭。周三晚上的《戰略管理》直播課必須真人出鏡簽到,周末還要完成3-4小時的案例分析報告。我隔壁工位的張姐去年就因為兩次作業查重不過關,硬是重修了半學期。
重點說說哪些人真不適合這個項目:第一類是想混學歷的職場老油條,這里的查課系統比機場安檢還嚴;第二類是英語四級都沒過的,雖然官網寫著中文授課,但30%的教材和作業都是全英文;第三類是企業基層員工,課程偏重高管視角的戰略決策,實操案例都是千萬級項目;第四類就是工作強度996的,每學期末都有為期兩周的線下集中授課,人在手術臺上都得請假那種。
不過對中小企業主來說這項目是真香。我認識開連鎖餐飲的老王,去年修完《創新商業模式》課后,把外賣業務和社區團購打通,單月流水直接翻倍。更實在的是學費,全部讀完不到8萬塊,還不用脫產,比國內動輒20萬的EMBA劃算太多。
這里提醒下想申請的伙伴:3月份剛更新的招生政策,現在要提供近3年的工作證明原件。去年畢業的小李就栽在這點上,臨時找前公司補材料差點錯過注冊時間。建議提前準備好學歷認證、工作證明、推薦信三件套,別等對了關頭手忙腳亂。
思特雅大學MBA申請被拒的三大常見原因
一、材料準備“缺斤少兩”
很多人覺得MBA申請就是填表、交成績單,其實細節決定成敗。比如個人陳述(PS)套用模板,通篇都是“我熱愛學習”“希望提升管理能力”這類空話,完全沒體現個人特色。學校想看到的,是你為什么選擇思特雅?過去的項目經驗如何與課程結合?未來職業規劃是否清晰?
再比如推薦信,隨便找個領導簽字了事,內容泛泛而談“工作認真負責”,遠不如具體描述你帶領團隊完成某項目的細節有說服力。漏交在職證明、翻譯件未公證等低級錯誤,也會直接讓審核老師質疑你的態度。
建議: 材料寧可多花兩周打磨,也別趕時間湊數。尤其是PS,建議先列個人經歷亮點,再結合思特雅課程特色找關聯點。
二、工作經歷“撐不起野心”
思特雅MBA多多動手經驗,尤其偏好有管理經驗或項目主導經歷的申請者。不少人誤以為“工作年限夠長就行”,結果工作5年還在基礎崗位,或頻繁跳槽缺乏連貫性,容易讓學校覺得你的職業規劃不明確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工作內容與MBA方向不匹配。比如一直從事技術崗位,突然轉申金融方向的MBA,但材料里又沒體現相關學習或實踐經歷,學校自然會擔心你的轉型可行性。
建議: 如果工作經歷單薄,可以提前積累相關經驗。比如參與公司跨部門項目、考取行業證書(如PMP、CFA一級),或在申請前調整到管理崗半年以上,用實際動作證明你的準備。
三、語言成績“壓線過”
思特雅對英語成績有明確要求,比如雅思6.0或托福80分。但有人覺得“達標就行”,剛好卡著最低分申請。實際上,同期申請者中不乏雅思7分以上的競爭者,尤其是熱門方向(如國際商務、戰略管理),語言分數高的候選人明顯更占優勢。
更隱蔽的問題是“單項短板”。比如總分6.5,但寫作只有5.5,而MBA課程需要大量案例分析、報告撰寫,寫作能力不足會讓審核方懷疑你的學術適應性。
建議: 別把語言考試當成任務,而是提前訓練實用能力。平時多讀英文商業案例,嘗試用英語寫工作郵件或項目個人覺得,既能提分,也能為后續學習打基礎。
說一千,道一萬想提醒大家:被拒不代表不夠優秀,可能是方向或策略的問題。對照這三個常見原因,重新梳理自己的優勢,針對性補足短板,下一次申請的成功率會大大提升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辛辛那提大學mba風采獨特,報名攻略、費用揭秘,必修課程誘人
蒙特雷理工學院mba,課程大揭秘,費用分析,必修之選(蒙特雷理工學院mba課程與費用分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