斯德哥爾摩大學
Stockholm University
收到很多私信問瑞典留學的MBA課程,尤其是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必修課設置。作為在瑞典生活了5年的“上岸人”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聊聊這件事——你可能聽說過北歐教育質量高,但具體到課程選擇上,絕對有不少需要注意的細節。
先說說大家最關心的課程表。斯德哥爾摩MBA的必修課其實分三個"隱形梯隊":第一梯隊是《北歐商業模式設計》,這門課直接把宜家、愛立信的案例搬進課堂,去年有學生團隊做的H&M可持續發展方案直接被品牌方買走了;第二梯隊《跨文化領導力》最考驗人,每周要模擬不同國家的談判場景,我們班德國小哥第一次演日本企業代表時,緊張得把鞠躬禮做成了點頭哈腰;第三梯隊《數字化戰略實踐》最硬核,不僅要學區塊鏈在航運業的應用,還要自己開發小程序原型。
這里必須劃重點:選課系統開放后的前72小時最關鍵。去年有個同學因為時差問題晚登錄了6小時,結果心儀的課程導師全被搶光。建議提前準備三個備選方案,把上課時間、導師研究方向、往屆評分都做成Excel表格對比。別忘了,選Jansson教授的課要慎重,他帶的項目作業量比其他導師多30%,但確實能學到真東西。
說到作業形式,和國內最大的不同是小組作業占60%以上。組隊時千萬別找同國籍的扎堆,我們組當時有瑞典人、印度人加中國臺灣同胞,雖然前期溝通費勁,但對了拿到的企業咨詢項目直接幫Volvo改進了經銷商管理系統。記住每周四下午的"Fika時間"(咖啡社交)是擴展人脈的好機會,我現在的創業合伙人就是在食堂搶對了一塊肉桂卷時認識的。
關于課程考核,最容易被忽視的是課堂參與度評分。有個學姐理論考試全A,卻因為發言次數不夠被扣分。建議從開學第一天就養成舉手的肌肉記憶,實在緊張的話,可以提前把問題寫在便簽紙上。考試形式也很有意思,去年《商業倫理》的期末考是模擬董事會投票,要把ikea的供應鏈問題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解決。
斯德哥爾摩大學MBA申請條件最新調整
一、學歷要求更靈活
過去,斯德哥爾摩大學的MBA項目對學歷背景卡得比較嚴,基本只認“985”、“211”或海外知名院校的本科畢業生。但今年調整后,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也有機會了!學校明確表示,只要你的學位受中國教育部認可,且成績在年級前30%左右,就能滿足基礎門檻。不過,如果你是專科畢業,別急——學校新增了一條補充條件:專科生需額外提供5年以上管理崗經驗證明,并通過校方的資格審核。
二、工作經驗“縮水”但更重質量
原來的硬性規定是至少3年全職工作經驗,現在縮短到了2年。不過,千萬別以為要求降低了就萬事大吉——招生官這次特別強調工作內容的含金量。比如,你如果做過團隊負責人、獨立帶過項目,或者有跨部門協作的經歷,會比單純“湊年頭”的申請者更有優勢。一位在讀校友透露:“去年有個哥們才工作1年半,但因為主導過公司的新市場開拓,照樣拿到了offer。”
三、語言成績新增“替補選項”
雅思6.5或托福90分的老規矩沒變,但這次多了個“Plan B”:如果你有全英文工作環境2年以上的證明(需公司蓋章),可以申請免語言成績。不過要注意,這個政策只適用于非英語母語國家的申請者,而且還得通過學校的電話面試來測試口語能力。
四、推薦信不要“模板式夸獎”
往年很多人隨便找領導簽個名就交推薦信,今年招生團隊直接放話:“模板化的推薦信會扣分!”他們希望看到推薦人用具體例子說明你的能力。比如,你在工作中怎么解決突發問題、怎么帶領團隊完成任務,甚至怎么處理過同事之間的矛盾。有個小技巧:找跟你合作過具體項目的上級寫,比找職級高但沒直接接觸的大領導更管用。
五、個人陳述別寫“假大空”
“我想提升自己”“貴校資源豐富”這類套話,今年大概率會被篩掉。學校在官網新增了一個提醒:請用真實案例說明你的職業目標與MBA項目的關聯。比如,你可以寫:“過去我在快消行業做渠道運營時,發現數據化管理的短板,希望通過斯德哥爾摩的數字化轉型課程,掌握XX方法論,未來3年推動公司區域供應鏈升級。”
六、申請時間軸有微調
往年分三輪申請,今年改成兩輪截止:
第一輪:2023年11月15日(針對獎學金申請者)
第二輪:2024年1月10日
雖然第二輪名義上截止到1月,但實際錄取是“滾動制”,建議盡量趕早提交。去年有人拖到12月才交材料,結果被告知熱門方向的名額已滿,只能調劑到其他細分領域。
對了嘮叨一句:學校官網的申請頁面在調試,偶爾會抽風打不開。如果遇到這種情況,直接發郵件到招生辦(mba.admissions@su.se)要最新版PDF秘訣,他們回復速度挺快的,一般24小時內就能收到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mba全攻略!優勢凸顯,授課碩士專業解析 (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mba留學大揭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