倫敦皇家霍洛威大學
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
總收到私信問:"英國一年制MBA到底水不水?特別是倫敦皇家霍洛威學院的MBA值不值得讀?"作為帶過上百個留學生的老學長,今天咱就掰開揉碎了說說這個事。
先甩個硬核數據:這學校是倫敦大學下屬的百年老校,全英前20的常駐選手,三重認證的商學院全球就1%的學校有。但光看排名還不夠,我幫你們扒了三點最實在的:
第一點看師資:教MBA的老師清一色行業老炮兒。教戰略管理的教授是給英國衛生部做過咨詢的大牛,市場營銷課的老師自己開過跨境電商公司。最絕的是他們企業參訪,去年學員直接進匯豐總部看風控實戰,這種資源可不是每個學校都搞得定。
第二點看課程設置:別看是一年制,課程安排比國內兩年制的還狠。周一到周五早九晚五排滿課,周末還要做小組項目。我帶的學弟說,他們小組為了做個奢侈品市場的案例分析,連續三周每天只睡4小時。但熬過來之后,連presentation的姿勢都專業了。
第三點看性價比:現在官網學費是2.8萬英鎊,折合人民幣25萬左右。但算筆賬:倫敦地區生活費雖然貴,但學校提供帶廚房的宿舍,自己做飯每月600鎊能搞定。最重要的是畢業后拿的是倫敦大學文憑,回國進外企或者考公都認這個金字招牌。
有個真實案例:去年我帶的學生小王,普通二本畢業工作5年,讀完這個MBA后進了德勤倫敦分部,起薪直接4萬英鎊。他說面試時HR特別看重課程里那個跨國公司并購的實戰項目。
當然也不是誰都適合:如果就想混文憑的勸你別來,這里作業量能讓你夢回高考;但真想學東西的,這一年絕對能脫層皮換個腦子。順便提一嘴,他們新增了數字營銷方向的選修課,對想轉行的特別友好。
對了說句大實話:留學這事從來都是豐儉由人。你要是沖著QS前50去,這兒可能不夠看;但想要真本事+性價比+倫敦區位,這個MBA確實能打。
英國一年制MBA真實就讀體驗:以倫敦皇家霍洛威大學為例
很多人聽說英國一年制MBA“水”,但真坐在皇家霍洛威(Royal Holloway)的教室里,從早上九點啃案例到深夜趕小組作業時,我只想說——“這強度比996還帶勁”。今天就帶童鞋們兒看看,在這所倫敦郊區“城堡大學”讀MBA,到底是種什么體驗。
一、為什么選它?先看這三點硬核配置
1. 地理位置夠“心機”
學校在倫敦西南邊的埃格姆鎮,坐火車到Waterloo車站只要35分鐘。上課時能享受田園風的校園,周末抬腳就能竄到倫敦金融城蹭講座、逛展會。去年我們班有人邊讀書邊在倫敦實習,直接拿return offer的案例比比皆是。
2. 課程安排像“俄羅斯方塊”
9月開學,次年9月結課,12個月要塞進18門課+畢業論文+企業咨詢項目。每周三必有實戰工作坊——記得有次給當地連鎖超市做定價方案,從市場調研到財務建模全流程實操,比刷十套模擬題管用。
3. 同學構成“混搭風”
我們班28個人,有印度IT公司的CTO、尼日利亞的石油貿易商、意大利時尚買手,還有像我這種國內普通打工人。小組作業時經常出現“文化碰撞現場”:德國同學嚴謹到把PPT動畫時長都做進甘特圖,西班牙小哥總想給方案加點弗拉明戈元素。
二、上課日常比想象中“野”
早課生存訣竅:
8:45的課千萬別踩點!主樓Founders Building是維多利亞時期古堡改造的,從校門口停車場跑進教室要穿越三個庭院,沒吃早飯都能跑出低血糖。
教授都是“掃地僧”:
教戰略管理的Tony老頭看著像鄰家爺爺,實則是給英國國防部做過咨詢的大佬。有次講到波特五力模型,直接甩出他經手的某車企收購案原始文件,全班傳閱時連呼吸聲都變輕了。
圖書館蹊蹺:
半夜趕due時必去Davison Building頂樓。落地窗外是成片橡樹林,桌角還留著某位前輩刻的“Survive MBA 2018”——據說摸三下能防掛科。
三、你以為的留學生活 vs 真實畫風
社交不是喝咖啡:
周三下午的行業分享會才是重頭戲。上個月請來某奢侈品集團亞太區總監,結束后大家圍著問“怎么用MBA思維賣口紅”,愣是聊到保潔阿姨來清場。
伙食自救方案:
食堂的炸魚薯條連吃三天就膩,中國學生自發搞起“便當車輪戰”。周二帶紅燒肉的廣東妹子,周四做麻辣香鍋的成都小伙,周五是東北老鐵的酸菜餃子——吃遍全國菜系不重樣。
隱形福利開箱:
學生卡能免費進溫莎城堡!拿著學生證在官網預約,周末去女王老家溜達只要出示證件,省下28英鎊門票錢夠吃兩頓中餐外賣。
四、那些不會寫在官網的細節
1. 打印店的隱藏功能:
主樓地下的打印店大叔能修電腦、改簡歷格式,甚至告訴你哪個教授喜歡Times New Roman字體。有次我論文裝訂錯了,大叔從倉庫翻出仿羊皮紙救急:“這質感保證讓導師舍不得給你低分。”
2. 草坪使用法則:
夏天在Quadrangle草坪上午休要選樹蔭南側——下午兩點陽光正好斜射到北側,睡醒滿臉曬出眼鏡印。
3. 交通工具暗語:
“坐71路”代表要去希思羅機場接人,這趟公交直達T5航站樓;說“趕說一千,道一萬一班火車”特指23:47那趟回埃格姆的列車,錯過就得花60鎊打車。
五、說點大實話
別被學校宣傳片的城堡鏡頭忽悠了,在這里讀書真不輕松。每周20小時起步的小組討論,動不動就要處理跨國時差會議(印度同學總喜歡約晚上11點開會)。但熬過期中季就會發現:寫報告時能瞬間調出五個行業數據源,電梯里三句話講清商業模型的本事,都是被課程逼出來的肌肉記憶。
要說值不值?看看班里那個辭去投行工作來讀書的英國妹子,現在跳槽去新能源公司漲了40%薪水;再看看自己郵箱里躺著的倫敦科技峰會邀請函——有些機會,可能真得站在泰晤士河邊才能撈著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