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城市大學
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
香港城市大學MBA的課程情況,尤其是必修課到底值不值得花這個錢。作為去年剛畢業的老學長,今天掏心窩子和大家嘮嘮這三門"要命"的必修課,準備報考的可得拿小本本記好了。
先說大實話,城大MBA總學費這兩年漲到25萬港幣左右,但最讓學員頭疼的不是費用,而是這三門"死亡必修課":戰略管理模擬實訓、商業數據分析實戰、跨文化領導力工作坊。教務處的李老師跟我透露過,每年至少有15%的學員栽在這些課上。
戰略管理那門課可不是光寫論文就能過關的,得在48小時內組隊完成企業診斷報告。去年我們組就通宵了兩晚,光咖啡就喝了三大壺。最要命的是評分標準——實操方案要經過港交所上市公司的CFO現場點評,想蒙混過關?門兒都沒有!
數據分析課更刺激,考試直接給真實的企業銷售數據,要求用Python清洗分析。我室友一同事考場上急得直冒汗,對了代碼報錯37次,硬是把電腦給整死機了。后來補考費交了8000港幣,現在提起這事還肝兒顫。
要說最蹊蹺的還得數跨文化課,上課地點經常變。我們那屆被拉到迪拜的黃金市場做實地談判,阿拉伯商人那砍價套路,教科書上可找不著。考核方式是跟當地人真實交易,利潤率達不到20%直接重修。同班的王姐到現在都做噩夢夢見駱駝商隊。
不過話說回來,這三門課雖然虐,但真能學到東西。我現在跳槽到投行,做并購方案時全靠當年實訓打下的底子。教戰略的陳教授有句話我記到現在:"商場如急診室,沒時間讓你慢慢翻教科書。"
給準備報考的提個醒:要是數學底子差,先惡補Python基礎;英語不過關的,建議提前半年練商務談判;最最重要的是團隊協作能力,城大的小組作業能逼出你的社交潛能。
香港城市大學MBA申請,哪三類人最容易淘汰?
每年申請香港城市大學MBA項目的競爭都像早高峰的地鐵站,擠得水泄不通。雖然招生簡章上寫著"擇優錄取",但混過申請圈的人都知道,有三類人特別容易在材料初審階段就被"刷"下來。
第一類:成績單上有"硬傷"的學霸
很多人以為GPA3.5+就穩了,結果發現城大MBA辦公室的老師們拿著放大鏡在看成績單。去年有個金融行業申請人,GMAT考了720,但大二那年有門專業課62分,直接被要求寫補充說明。招生官私下透露,他們特別在意申請者的學習曲線——如果你大一成績普通,但后面三年持續上升,反而比四年平均分高但后期下滑的更有優勢。重修刷分的課程會單獨標注,突擊提分的小聰明在這兒不太管用。
第二類:工作經歷"摻水"的職場人
去年申請季就鬧過笑話,某申請人把實習期間跟著做的項目寫成自己主導,結果面試時被追問項目細節當場露餡。城大特別看重兩年以上真實職場經歷,那些把團隊業績說成個人功勞、工作時間注水的申請人,基本逃不過背調。有個潛規則:如果你在中小企業工作,要具體說清公司規模和行業地位;要是在大廠,得證明自己不是"螺絲釘"。有個做市場的小老板,雖然公司年流水只有800萬,但把開拓東南亞市場的細節講得透徹,反而PK掉了某快消巨頭的區域經理。
第三類:推薦信"不走心"的申請者
見過最離譜的推薦信,推薦人把學生名字都寫錯了還沒發現。城大要求的兩封推薦信必須是直系上司或合作方,那些找親戚朋友當推薦人的基本直接出局。去年有個申請人,讓前領導用公司抬頭紙手寫推薦信,還蓋了部門章,比用模板的PDF版多了三分真實感。秘訣在于推薦信要帶具體事例,比如"他在2022年促銷活動中協調5個部門,提前3天完成部署"這種細節,比空泛的"工作認真負責"有用十倍。
準備材料時千萬別套模板,去年有位申請人把給其他學校寫的PS原封不動交上來,里面還寫著"向往貴校很多的校友資源"——問題是城大MBA的特色根本不是這個。建議多看看官網最新動態,學校在推數字化轉型課程,能結合這個方向寫職業規劃會更討巧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香港城市大學mba震撼來襲!教學質量無可挑釁,費用實用 (香港城市大學mba留學資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