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圖利奧·巴爾加斯基金會
Funda??o Getulio Vargas (FGV)
去年我辭掉外企主管崗位,掏出28萬積蓄報名格圖利奧·巴爾加斯基金會的MBA必修課時,所有親戚都說我瘋了。如今拿著結業證書和3個企業合作項目,我想用真實經歷說說這個"天價課程"的真相。
課程最大的特色是"實戰推演"。不像普通MBA照本宣科,我們每周要在模擬董事會里實操決策。記得第三周做的醫療器械收購案,5人小組為定價吵到凌晨兩點,對了導師亮出真實案例數據時,我們才發現連財務報表都沒看全。這種踩坑式教學讓我半年就摸透了12種商業模型。
但有三類人千萬別來:一是想要快速拿證的(課程淘汰率35%),二是期待老師手把手教的(70%時間要自主研究),三是預算吃緊的(除了28萬學費,海外實訓還要自費8-10萬)。我同期有個做餐飲的學員,就因為臨時湊不齊去巴西考察的6萬費用,差點沒能畢業。
現在回頭看,這錢花得最值的是人脈資源。基金會把往期600多名學員按行業編成"智囊庫",上個月我公司遇到股權糾紛,直接在群里找到做投行的15屆學長,兩天就給出了解決方案。這種持續十年的校友支持,是普通商學院給不了的。
說到避坑,建議特別注意兩點:一是提前考取國際商務英語證書(BEC高級),全英文授課前三個月淘汰的學員80%卡在語言關;二是避開3月報名高峰,去年9月報名的同學比我們早批的少排隊兩個月。
格圖利奧MBA必修課淘汰機制詳解
必修課設置:分階段“闖關”
格圖利奧的MBA課程分三個階段,每個階段都有核心必修課。比如第一階段主打商業基礎理論,第二階段側重實戰案例分析,第三階段則是綜合項目演練。每一門課的學分直接掛鉤畢業資格,而且必須按順序完成。說白了,如果前一階段的必修課掛科,下一階段連門都進不去,只能重修或退出。
課程設計的特點就是“緊湊”。每周至少3-4次高強度課堂討論,外加小組作業和個人報告。老師不會手把手教,而是拋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找答案。很多剛入學的學生吐槽:“感覺像被扔進水里學游泳。”
淘汰機制怎么操作?
格圖利奧的淘汰規則很明確,主要看三點:成績、出勤率、團隊貢獻。
1. 成績門檻:單科分數低于70分(滿分100)直接掛科,兩次掛科自動退學。更“狠”的是,必修課沒有補考,掛科只能等下一學年重新選課,但名額有限,先到先得。
2. 出勤率:缺課超過3次,這門課直接記零分。哪怕請假,也得提前交醫院證明或緊急情況說明,而且一年內最多只能請兩次假。
3. 團隊貢獻:小組作業中,如果被組員聯名投訴“劃水”,且老師核實屬實,個人總分扣30%。這一點讓很多“摸魚黨”瑟瑟發抖。
另外,學校還有個“末位預警”制度:每個階段結束,總分排名后10%的學生會收到警告信,連續兩次進“后10%”名單的,勸退處理。
為什么搞得這么嚴格?
和一位畢業的校友聊過,他說:“學校的目標不是淘汰人,而是逼你榨出所有潛力。”格圖利奧的MBA招生時門檻就高,能進來的學生本身底子不差。但學校認為,只有經過高壓訓練,才能真正培養出能扛事兒的商業人才。
舉個例子,必修課的案例大多來自真實企業困境,比如“如何在3個月內扭轉一家虧損的子公司”。學生不僅要快速消化數據,還得在48小時內拿出可落地的方案。老師會直接扮演公司高管,當場挑刺:“這個預算怎么來的?和競爭對手比優勢在哪?”答不上來?整個小組一起扣分。
學生怎么“活下來”?
根據在讀生的經驗,想順利過關,關鍵做好三件事:
1. 別單打獨斗:主動找靠譜的隊友組隊,提前分工。比如有人擅長數據分析,有人專攻PPT美化,有人負責演講。
2. 抓住老師office hour:課后多找老師聊思路,哪怕方向錯了,也能及時調整。一位學生說:“有次我熬夜寫的報告被批得一文不值,但老師私下給了修改方向,對了拿了85分。”
3. 時間管理精確到小時:把作業、課堂、復習的時間列成表,比如周一晚上7-9點必須搞定小組會議,周三上午專門練演講。
還有個“潛規則”:多向學長學姐取經。他們手里往往有往屆的課件和得分要點,甚至知道某些老師的打分偏好。比如有的老師特別看重數據圖表,有的則喜歡聽創新點子。
親情提示一句:格圖利奧的淘汰機制雖然嚴,但絕不是故意為難人。它的邏輯很簡單——把時間花在刀刃上,把本事練到骨子里。熬過去的人,大概率會承認:“那段時間,真的脫胎換骨。”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格圖利奧·巴爾加斯基金會mba中國學生須知,多元化進修優勢,助你實現夢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