麥德林行政、金融和技術大學
Universidad EAFIT
不少朋友私信問我:“麥德林行政、金融和技術大學的MBA到底咋申請?學費貴不貴?我這種工作五六年的人能報嗎?”說實話,這所學校在國內知名度不算特別高,但它的商科項目在拉美地區認可度很扎實。今天咱們就嘮點實在的,把申請門檻、適合人群和學費細節一次性說清楚。
一、硬性條件:學歷和工作經驗缺一不可
首先,學校官網明確要求:
1. 本科學歷:必須是學信網可查的全日制本科,專升本或自考需要額外審核。
2. 工作經驗:至少3年全職工作經歷(實習不算),管理層經驗優先。
這里有個坑要注意!很多人以為“3年工作經驗”是申請時滿3年就行,但實際是從你畢業證日期算到開學前。比如2025年3月入學,那2022年3月前必須已經畢業。
二、這三類人最容易通過審核
根據近兩年錄取數據,我個人覺得出三類優勢人群:
傳統行業中層:比如制造業主管、零售業區域經理,學校看重他們的實戰管理經驗。
跨境業務從業者:尤其是和拉美市場有業務往來的,課程中的跨文化模塊會直接加分。
技術轉管理崗:比如IT工程師升任項目經理的,學校喜歡這種“技術+管理”雙背景。
相反,剛畢業的小白或者純學術背景(比如大學老師)申請成功率會低很多。
三、學費到底值不值?
2024年最新學費是18.7萬人民幣(含注冊費),分三次交。橫向對比同類國際MBA項目,這個價格中等偏上。但它的優勢在于:
線下課集中在寒暑假:每年1月和7月各2周在哥倫比亞本部上課,適合在職黨請假。
論文可中文撰寫:雖然答辯要用英文,但寫作階段可以用中文,對語言弱的同學友好。
不過要注意隱性成本!往返南美的機票均價1.2萬/次,住宿每天約500元,兩年下來額外要準備5萬左右。
四、高頻問題答疑
1. 語言成績不夠能申嗎?
學校接受雅思6.0或托福80分,如果差0.5分可以用公司英文證明(比如外企工作信)彌補。
2. 面試考什么?
重點考察職業規劃是否清晰。去年有位考生被問到:“如果用三個關鍵詞形容你的管理風格,會是什么?”
3. 畢業難度大嗎?
必修課掛科率約15%,但補考機會有兩次。最大的難點反而是時差——和導師開會經常要熬夜。
個人覺得建議:
如果你在傳統企業帶過5人以上團隊,或者公司業務涉及美洲市場,這個MBA的性價比很高。但要是純粹為“水個學歷”,同等價位國內項目可能更劃算。
麥德林大學MBA畢業難度大嗎?“老江湖”分享真實經歷
一、課程到底有多“硬核”?
先說個直觀數據:我們那屆入學時有48人,說一千,道一萬按時畢業的只有35人。倒不是說學校故意卡人,主要是課程安排確實緊湊。周三晚上的《戰略成本管理》課,光案例材料動不動就四五十頁全英文文檔,第二天早上八點還要交小組報告。隔壁班有個老哥連續三周沒在凌晨兩點前睡過覺,后來直接帶著睡袋來圖書館打地鋪。
教授們有個共同特點——較真。上次在《商業數據分析》課上,有個同學用錯了一個公式,教授當場把作業投影到大屏幕上逐行批改,全班跟著重做了一遍。不過話說回來,這種嚴格確實讓后來工作中處理報表時少踩不少坑。
二、作業和考試能應付嗎?
千萬別信“隨便混混就能過”的鬼話。每周雷打不動的三件事:周一的課前預習測驗、周四的案例匯報、周末的實踐項目。最要命的是小組作業,5個人來自不同國家,光協調時差就能逼瘋人。記得有次做跨國并購模擬,我們組里有迪拜的石油公司主管、德國的機械工程師,還有個巴西的農場主,開會時英語混雜著葡萄牙語和德語,那場面簡直像聯合國吵架。
考試倒是沒想象中可怕,但形式特別活。去年期末考《創新管理》,題目直接讓給學校食堂設計盈利模式,要求包含數字化改造方案。考場上有人現場畫思維導圖,還有人掏出手機查食材采購價,監考老師也不攔著——只要你能自圓其說。
三、論文這關怎么過?
選題那會兒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。我室友研究的是“直播帶貨在拉丁美洲的本土化策略”,天天蹲在TikTok上觀察網紅主播。導師最看中兩點:數據來源靠譜和落地可能性。有個同學想寫元宇宙相關選題,被導師三連問:“調研對象能接觸多少真實用戶?”“項目預算超過5000美元嗎?”“三年內能實際應用嗎?”直接給問懵了。
答辯現場堪比商業路演,七個評委里坐著企業高管、校友代表,還有政府商務部門的人。我答辯時被問到“如果競爭對手明天就抄襲你的方案怎么辦”,幸虧之前跟著導師跑過企業調研,用實際案例頂住了壓力。
四、哪些人容易中途放棄?
觀察下來,三類同學比較危險:一是完全沒工作經驗的應屆生,二是本職工作特別忙的在職黨,三是語言關沒過的同學。上學期有兩位同學就栽在《跨文化談判》課——不是理論不懂,是實戰模擬時聽不懂印度客戶的口音,急得直冒汗也沒談成合作。
建議后來者做好三件事:提前練專業英語,合理規劃時間,多蹭教授辦公室時間。學校有個寶藏資源很多人不知道:就業指導中心能幫忙對接企業導師,我現在的上司就是當時學校給牽的線。
說到底,麥德林MBA的難度就像重慶火鍋——剛開始辣得跳腳,習慣后反倒離不開了。那些通宵改報告的夜晚、小組討論的爭吵、被導師打回的論文,對了都變成了簡歷上實實在在的底氣。要是真決定要來,記得多備幾罐咖啡,買副防藍光眼鏡,最重要的是——找個靠譜的學習搭子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